Our Story
服務成效
2025.05.20

基礎工作坊:無獨有偶之無物不成偶

主辦單位
國立嘉義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
活動地點
國立嘉義大學民雄校區
服務成效
活動內容

活動時間|113年3月30日至 3月 31日

活動類別|工作坊

本次工作坊為期兩天,共計16小時的課程,期望招募更多校內外學生及鄰近社區成員作為學員,本次參與學員包括有嘉大學生7人與校外人士12人,涵蓋各年齡層人士。課程內容主要透過介紹各種偶戲形式及操作方法,搭配肢體開發與劇本創作之課程,藉以讓學員了解偶戲演出的相關準備,並達到推廣偶劇文化的效果,同時也加入製作簡易懸絲偶及體驗操控其他類型的戲偶,激發出對於偶戲演出的新創力,協助懸絲偶文化的推廣與扎根。

活動成果與亮點

一、 場域經營及參與活動情形
1. 學校老師、學生及專任人員、業師等影響效益:
在課程最初,無獨有偶團隊分享其創辦過程,他們在成立初期經歷了不少的挫折,但同時也奮鬥不懈,製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這些酸甜苦辣的往事,說起來卻談笑風輕,不知不覺間撼動了學員們的內心,更加深刻地認識偶戲傳承。
操偶課程中,曾麗真老師提到操偶者所做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戲偶的表現,所以老師讓學員們在教室裡自由行走,觀察彼此的行為,讓學員們能夠靜下心來體會,並且使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當成偶,操作並觀察它,藉以傳達無物不成偶的概念,學員們也透過沉浸式的互動學習,拓展更多運用懸絲偶演出的視野。
本次工作坊也搭配劇本創作及簡易偶製作,讓學員們能夠在本工作坊的尾聲,以五人為一小組共同創作偶戲並演出,啟發了學員對於偶劇的想像力,製作出的簡易懸絲偶,也讓學員藉由戶外擺拍,傳達戲偶與人的時尚及親切感,為本次工作坊增添了不同的趣味性。

2. 場域民眾及社群等影響效益:
藉由文藻大學傳播藝術系李昱宏老師、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曾麗真老師、王華清助教循序漸進的授課教學,學員們能夠通過偶劇介紹、肢體開發、偶的形式介紹、操偶體驗、劇本創作等課程,吸收偶劇創作相關的入門知識,透過肢體開發,了解到操縱偶在動靜之間的變化,操偶者的一舉一動所訴說的故事都不同,包括身體間的走位、跑跳、教室中的氣流變化,讓學員可以靜下心來操控,賦予它們生命力,並在導師一步步帶領下,學會以簡易的材料製作出各具獨特風格的懸絲偶,在僅僅兩天時間的工作坊,學員能夠用自己親手製作的懸絲偶,以5人小組的形式各自完成約五分鐘的簡易偶劇表演,搭配上不同的音樂、肢體動作等,相信學員都能獲得滿滿收穫。本次參與工作坊的12位校外成員中有4位來自嘉義地區的國小中,他們希望將在工作坊中學習到的偶戲技巧,帶回到課堂,與他們的學生互動,這恰恰與計劃團隊嘗試遍地開花,推廣「懸絲偶種子教師」的目的不謀而合,提供計劃團隊未來發展進一步計畫的可能。

回上一頁
Related Articl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