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Story
服務成效
2023.10.15

「在地人在地事—地方連結創生與懸絲偶劇團的開展」計畫課程聯訪暨社區座談會

主辦單位
「加糖笑瞇瞇─懸絲偶天團與糖文化的永續」計劃團隊/應用歷史學系/中國文學系
活動地點
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嘉義縣六腳鄉工廠村1號)
團隊成員
計劃主持人:莊淑瓊老師;協同主持人:王祥穎、曾金承、陳凱雯老師 計畫助理:林立智;計畫工讀生:康晉懷、沈昀弘、吳庭聿
地方創生
活動內容

活動時間112年10月15日

活動類別|課程

本次活動為教育部USR計畫「加糖笑瞇瞇─懸絲偶天團與糖文化的永續計畫」所需課程之教學,配合中國文學系課程「報導文學」、「劇本寫作」和應用歷史學系課程「口述歷史的理論與實務」、「地方傳說與創作」,為避免課程進入糖廠頻繁打擾社區,故本活動統一於10/15日辦理。

課程主要活動區域為蒜頭糖廠內的嘉義大學駐點工作站及笑瞇瞇懸絲偶劇團舞台區(糖廠配天宮前區塊),配合各課程需求,邀請業師及地方工作者進行專題講座和訪談,講座內容包括「六腳蒜頭老故事」、「沿著糖鐵朴子線的軌跡返鄉」、「返鄉青年創生經驗」、「對六腳的發展與期待」和工廠村村長對偶劇團的現況與期待,並搭配糖廠導覽、偶戲演出、互動教學體驗,加深學生對於糖廠的「地方感」。

活動成果與亮點

◎ 場域經營及參與活動情形

本課程旨在訓練本系學生口述歷史的實務操作與經驗累積,上午座談會議由國小教師、文史工作者與村里長分享經驗談,對於學生了解地方史以及尋找訪問對象有正面的幫助。下午透過導覽老師介紹工廠村歷史,以及觀賞笑瞇瞇偶劇團的表演後與團員們的互動,可提昇學生田野調查能力以及訪談的技巧。透過座談會、園區導覽以及懸絲偶表演互動的方式,讓偶劇團團員與在地居民透過此機會與青年學子互動交流,感受在地文化與熱情。學生將來可運用在課程所接受的口述歷史訓練,在地方進行口述訪談,讓此地的故事與文化能繼續保存。(口述歷史的理論與實務)

 

學生從課堂的平面介紹進入到場域後,先由專人進行導覽,將所學相互應證,在現場不至於有走馬看花的表象工作,從所見、所聞,到所觸、所感的連結過程,深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社會責任。同行的師長,也在與耆老接觸中更理解當地面臨的困境與對地區復甦的期待。在下午的座談會中,與黃冠雅(小修老師)的座談中,感受到年輕一輩的人願意投入社區工作,而且不只有活力,更有想法與方法。同學們也在座談的分享中感受到年輕人對社會的責任與可介入、努力的方向。(報導文學)

 

本次課程聯訪活動配合史學與文學不同的課程性質,結合社區座談會,分上午、下午兩個場次,設計多方模式對談,邀請不同領域業師及地方工作者分享屬於他們的世代共創。透過不同主題與觀點切入,帶領師生互動,透過實務性的對談,理解彼此腳下土地的文化特色。另外,藉由在地多元發展的議題進行深度探討,與同學建立起互動的橋樑,培養同學在地書寫的能力、進一步建構文化創造的力量。本活動搭配笑瞇瞇懸絲偶劇團的表演、操偶體驗與蒜頭糖廠建築導覽解說,培育同學建立文化觀光資產的基礎認知,以具備教育性、觀光性以及觀察性的延伸發展。

 

◎  於場域或活動中執行困難、問題發掘、影響及後續規劃

透過座談會、園區導覽以及懸絲偶表演互動的方式,讓偶劇團團員與在地居民透過此機會與青年學子互動交流,感受在地文化與熱情。學生將來可運用在課程所接受的口述歷史訓練,在地方進行口述訪談,讓此地的故事與文化能繼續保存。(口述歷史的理論與實務)

 

此次藉由「報導文學」課程進入社區踏查,學生們在走訪蒜頭糖廠後,也觀賞了耆老們的懸絲偶演出,並給予了滿堂的喝采及肯定,演出的長者們也深受鼓舞,相信他們對於接下來的永續經營與演出更有信心了。同學們也利用中午時間與耆老們共同用餐,並進行訪談,整個過程熱絡非常,欲罷不能。學生熱心關心蒜頭糖廠的歷史與特色,也給予了地區民眾高度的自信與光榮感,也讓業已沒落的工廠村有了另一種重生的契機。(報導文學)

 

於室內活動場域中,​需再塑造更具延展性的特色空間,以利進行更多不同對話交流,激盪出多樣化的想法以及組成跨領域社群,整合學校與社區的合作關係,以場域問題導向學習。或許可藉由蒜糖駐點工作站辦理青創基地,了解在地需求,再由駐點連結到社區各角落,以達成地方傳承與創生之目標。向下深掘社區需求,並持續投入青年培力,協助將資訊轉化為地方互動與後續在地文化的發展方向。

 

綜上所述活動內容,除了帶領同學了解在地的故事和歷史事件外,對地方營造與在地關懷更是一大助益,期許未來能持續規畫相關活動,以投入社區實務,增進學生口述訪問、創作及寫作的知能,也期望能為笑瞇瞇懸絲偶劇團注入新血,使蒜頭糖廠獨有的在地偶戲文化得以延續,蒜頭糖廠是一個值得探究、經營與重生的場域,它有深厚的歷史底蘊,也有值得挖掘的人文風貌;但因為嘉義大學與蒜頭糖廠的距離略顯遙遠,透過學校課程的訪談、調查較為不便,對於需要一再深入挖掘的書寫工作,有其限制條件。而且,耆老的訪談與口述歷史的建構是在跟時間賽跑,這方面也是場域執行的困境。後續工作將引導學生在適合的條件下,多次踏查,深化了解社區,並輔以電話訪問的方式,盡可能地化解空間的隔閡,進一步落實本校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

回上一頁
Related Article
相關文章